软儿香梨满枝头 百年果园今又丰 永登县苦水镇软儿梨迎来丰收季-新华网
首页> 正文

软儿香梨满枝头 百年果园今又丰 永登县苦水镇软儿梨迎来丰收季

2025-09-27 10:45:12
来源:兰州日报

  原标题:软儿香梨满枝头 百年果园今又丰 永登县苦水镇软儿梨迎来丰收季

  秋分节气,对永登县苦水镇有着特殊意义,是当地世代相传的“软儿梨生日”。作为拥有数百年果树栽培史的“果乡”,苦水镇自明朝中期便已形成规模果品生产,尤以软儿梨闻名遐迩。今年,苦水软儿梨再迎丰收季,苦水川的梨香裹着欢声笑语,绘就一幅鲜活的秋日丰收图。

  漫川梨香满枝头 农户采收笑开颜

  苦水最好的冬果梨在沙湾村,最好的软儿梨在大沙沟村。走进苦水镇大沙沟村,田埂边软儿梨树连成一片,青中带黄的软儿梨缀满枝头,微风拂过,梨叶簌簌,果香沁人。66岁的村民张大国踩着钢管焊制的直梯,竹篮筐悬在枝丫间,双手在枝头轻旋,一颗“金蛋蛋”便稳稳落在手里。他说:“今年软儿梨收成比往年好,一棵树能摘几百斤。”阳光下,他黝黑的脸上映着笑,额角汗珠滚落也顾不上擦,目光始终锁在枝头,“皮薄肉嫩果核小就是咱大沙沟村软儿梨的鲜明特色。”

  大沙沟村民周厚成种的软儿梨,个头饱满、色泽鲜亮,单个重量达三四两的果子比比皆是。谈及种梨的诀窍,周厚成笑着说:“今年春天我特意给梨树做了精细修剪,这样一来,树体通风透光条件好,阳光能均匀照到每一棵梨树上,既少招病虫害,果子的颜色也长得更鲜亮。”

  放眼大沙沟村的赵家院子、甘家院子、薛家院子等果园,处处是热闹的采收场景。地头堆成小山的塑料篮里,金黄果实泛着蜜色光泽。

  “两档”美味有讲究 先“醒”后冻滋味足

  软儿梨的“鲜”,藏在采收后的“养”与“冻”里。刚下树的青果要先醒上20来天,农户将软儿梨码放在南墙阴凉处,等梨皮渐渐“出汗”(渗出细密水分),待青梨转作金黄、轻掰即裂时,便到了“一捏两半个”的首档最佳食用期,酸甜汁水顺着指缝淌,解渴又开胃。

  若留到寒冬,金黄软儿梨经霜冻后变黑变硬,成了“天然冰酪”。此时软儿梨发酵完成,便是第二档最佳食用期。张大国介绍说:“咳嗽嗓子干痒化冻一个软儿梨,润得直舒服;喝了酒吃一个,醒酒快得很。别看软儿梨是个冰蛋蛋,它却是热性果,养胃润肺好得很。”

  不过,吃冻软儿梨也有讲究,那就是千万不能泡水。“泡水虽然解冻快,可香味全让冰碴子吸走咧。”张大国特意提醒,正确方法是把冻梨放阴凉处自然化冻,才能尝到最浓的正宗甜香。

  “秋分果”变“致富果” 百年梨园焕生机

  “冰天雪地软儿梨,瓜果城中第一奇。满树红颜人不取,清香偏待化成泥。”这是著名诗人、书法家于右任为兰州软儿梨所写的诗句。于右任对软儿梨的喜爱可见一斑。

  在大沙沟村,随便走进一家,就能看见院子里南墙边堆着盛满软儿梨的篮子,满院都是果子的清香。据了解,少的人家能摘两三千斤,产量高的能收三四万斤。软儿梨放到冬天冻透变黑后,就成了抢手货。如今,村子靠着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,从选品种到管田地都精打细算,把这颗秋天成熟的“秋分果”,实实在在变成了村民的“致富果”。今年,除了传统收购商,张大国还琢磨着拓展线上销路:“去年在上海工作的兰州客户吃完回购了三次,说‘外头吃不着这正宗味儿’。”

  秋阳下,大沙沟村的梨园里,果农们仍在忙碌。这颗承载着数百年历史的“秋分之果”,正带着农民的汗水与期盼,从枝头走向全国,让“丰收果”真正成为“振兴果”“幸福果”。本报记者 赵万山 实习生 陈嘉睿

【纠错】 责任编辑:王生元